Oct 25, 2016

救救地球,由根本做起──《自己地球自己救》

請容許我將這篇原載於《△志》(三角志)第 62 期(2016 年 8 月)的文章摘錄在此,以便將來回看。
原文連結︰http://www.arts-news.net/node/19150

救救地球,由根本做起──《自己地球自己救》
文︰阿角 圖︰安樂影片


據說,今年「有望」連續第三年成為有紀錄以來地球最高溫的年份。當然刷新這個紀錄沒有甚麼值得高興,而是一個迫切警號:我們正活在全球急速暖化的時代。這代表甚麼?除了氣溫更熱,海水也會變暖、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以致海洋生物適應不良大量死亡。陸上,某些對溫度較敏感的植物會變少,沿著食物鏈引起生態災難。站在地球生物頂端的人類,又怎可能獨善其身?問題是,「拯救地球」目標太遠大,作為升斗市民,除了隨手關燈、避免浪費與廢物回收之外,能夠做的又有多少?法國紀錄片《自己地球自己救》,給我們一個確切的答案。


衣食住行的影響力

如果有方法能拯救人類免於滅頂之災,誰不想呢?問題是,「綠色生活」是甚麼?是否要像嬉皮士一樣自給自足,拒絕旅遊、肉食、電力與消費?老實說,對於在城市長大的人,這樣生活的門檻太高,太不方便,也太辛苦。畢竟,當少數人能承受這種生活方式,影響力實在有限。那在保留現有生活水平的框架下,我們能否保護環境?《自己地球自己救》說,當然可以。在片中,法國女星瑪麗蓮洛倫與環保活躍份子西力狄昂,一起尋找對抗全球暖化的可能方案。

他們發現,環保不一定要過得刻苦。不一定要自給自足,但請盡量吃本地農產品。除了減少碳排放,質素更有保證,也為土地綠化提供誘因。但本地或有機產品價錢較貴,除了靠良心消費之外,如何能在大量生產廉宜食品的威脅下持續運作?更大的動力是鼓勵本地消費,選擇會採用本地產品的食肆與店鋪,為本地農產品提供更大的利潤。從吃得好出發,拒絕吸乾地球資源的量產耕種與畜牧方式,使地球變得更綠意盎然。

那汽油呢?電力呢?我們很難回歸沒電沒車的原始生活啊!瑪麗蓮與西力在北歐找到答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單車道與行人路與馬路一同納入城市規劃。大部份市民均以單車代步,更環保省油,也避免塞車。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發展成熟,可再生能源已取代傳統石油發電,並非異想天開。在挪威奧斯陸,就有六成電力來自風力、地熱或太陽能發電。更重要的是,可再生能源使生產電力「平民化」,只要太陽、屋頂與數十塊太陽能發電板,電力便能供應一個家庭所需,自然更省錢與便宜。不過,電力公司與石油公司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嗎?當然不會。所以,要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改變既有模式與配套,背後難免牽涉更複雜的政治。

太陽能發電愈來愈可靠
小鎮自行推出的貨幣

環保也有關政治

要選擇更環保的生活,我們不必出走山林,而是改變身處環境。但看英國剛推翻了各國在巴黎氣候協議的減排目標,就知道在環保議題上,不能假手於各國政府。那麼,如何可以迫使政府支持對人類未來更有利的政策?除了手上選票至關重要之外,在消費主義當道的今天,錢才是最基本的動力。你口袋每一分一毫,也是改變世界的資本。如果你選擇把錢花在本地經濟之上,避免用錢支持跨國企業,便能削弱商人對政府的影響力。如何實行?為了促進本地消費,英國有人推出只在小鎮流通的貨幣,以折扣優惠鼓勵大眾在本地商店消費,創造小型經濟體。當更多金錢在民間流通,權力就重新回到大眾手上,政府自然要開始傾聽市民的要求。例如在破產後浴火重生的冰島,市民大眾除了投票,更可實質參與制定政策。可惜的是,用消費取回權力的想法,建基在健全民主制度之上。在香港,要迫使政府採取有利環保的政策,仍有一條漫漫長路要走。

要改變社會,最根本是教育。以上想法雖好,但只有少數人支持的話,影響力仍有限。環保不是立竿見影的事,要靠一代一代連綿不斷努力,才能把地球拉回正軌。所以,教育下一代保護地球的重要性,教他們如何善用資源,教他們成為不自私的人,才是最終答案。經過二十年教育改革,芬蘭教育公認全球最佳。但導演們發現,這個教育制度不是要「訓練」出擅長競爭的下一代,而是以培養出優秀國民為己任。換言之,他們希望小朋友成為更好的人,再由他們手中建立更美好的社會。那我們交給下一代的未來,又是甚麼模樣呢?

也許,我們正活在最後一個能拯救人類免於氣候變化而滅亡的時代。你的孩子以至他們的孩子將來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取決於你今天的行動。《自己地球自己救》證明了,一個人的力量並非微不足道,你也能改變地球。問題是,你決定怎樣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