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26, 2016

香港流浪狗之家



能夠為佢哋服務係我嘅福氣,感激這次機會

20161023

Oct 25, 2016

救救地球,由根本做起──《自己地球自己救》

請容許我將這篇原載於《△志》(三角志)第 62 期(2016 年 8 月)的文章摘錄在此,以便將來回看。
原文連結︰http://www.arts-news.net/node/19150

救救地球,由根本做起──《自己地球自己救》
文︰阿角 圖︰安樂影片


據說,今年「有望」連續第三年成為有紀錄以來地球最高溫的年份。當然刷新這個紀錄沒有甚麼值得高興,而是一個迫切警號:我們正活在全球急速暖化的時代。這代表甚麼?除了氣溫更熱,海水也會變暖、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以致海洋生物適應不良大量死亡。陸上,某些對溫度較敏感的植物會變少,沿著食物鏈引起生態災難。站在地球生物頂端的人類,又怎可能獨善其身?問題是,「拯救地球」目標太遠大,作為升斗市民,除了隨手關燈、避免浪費與廢物回收之外,能夠做的又有多少?法國紀錄片《自己地球自己救》,給我們一個確切的答案。


衣食住行的影響力

如果有方法能拯救人類免於滅頂之災,誰不想呢?問題是,「綠色生活」是甚麼?是否要像嬉皮士一樣自給自足,拒絕旅遊、肉食、電力與消費?老實說,對於在城市長大的人,這樣生活的門檻太高,太不方便,也太辛苦。畢竟,當少數人能承受這種生活方式,影響力實在有限。那在保留現有生活水平的框架下,我們能否保護環境?《自己地球自己救》說,當然可以。在片中,法國女星瑪麗蓮洛倫與環保活躍份子西力狄昂,一起尋找對抗全球暖化的可能方案。

他們發現,環保不一定要過得刻苦。不一定要自給自足,但請盡量吃本地農產品。除了減少碳排放,質素更有保證,也為土地綠化提供誘因。但本地或有機產品價錢較貴,除了靠良心消費之外,如何能在大量生產廉宜食品的威脅下持續運作?更大的動力是鼓勵本地消費,選擇會採用本地產品的食肆與店鋪,為本地農產品提供更大的利潤。從吃得好出發,拒絕吸乾地球資源的量產耕種與畜牧方式,使地球變得更綠意盎然。

那汽油呢?電力呢?我們很難回歸沒電沒車的原始生活啊!瑪麗蓮與西力在北歐找到答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單車道與行人路與馬路一同納入城市規劃。大部份市民均以單車代步,更環保省油,也避免塞車。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發展成熟,可再生能源已取代傳統石油發電,並非異想天開。在挪威奧斯陸,就有六成電力來自風力、地熱或太陽能發電。更重要的是,可再生能源使生產電力「平民化」,只要太陽、屋頂與數十塊太陽能發電板,電力便能供應一個家庭所需,自然更省錢與便宜。不過,電力公司與石油公司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嗎?當然不會。所以,要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改變既有模式與配套,背後難免牽涉更複雜的政治。

太陽能發電愈來愈可靠
小鎮自行推出的貨幣

環保也有關政治

要選擇更環保的生活,我們不必出走山林,而是改變身處環境。但看英國剛推翻了各國在巴黎氣候協議的減排目標,就知道在環保議題上,不能假手於各國政府。那麼,如何可以迫使政府支持對人類未來更有利的政策?除了手上選票至關重要之外,在消費主義當道的今天,錢才是最基本的動力。你口袋每一分一毫,也是改變世界的資本。如果你選擇把錢花在本地經濟之上,避免用錢支持跨國企業,便能削弱商人對政府的影響力。如何實行?為了促進本地消費,英國有人推出只在小鎮流通的貨幣,以折扣優惠鼓勵大眾在本地商店消費,創造小型經濟體。當更多金錢在民間流通,權力就重新回到大眾手上,政府自然要開始傾聽市民的要求。例如在破產後浴火重生的冰島,市民大眾除了投票,更可實質參與制定政策。可惜的是,用消費取回權力的想法,建基在健全民主制度之上。在香港,要迫使政府採取有利環保的政策,仍有一條漫漫長路要走。

要改變社會,最根本是教育。以上想法雖好,但只有少數人支持的話,影響力仍有限。環保不是立竿見影的事,要靠一代一代連綿不斷努力,才能把地球拉回正軌。所以,教育下一代保護地球的重要性,教他們如何善用資源,教他們成為不自私的人,才是最終答案。經過二十年教育改革,芬蘭教育公認全球最佳。但導演們發現,這個教育制度不是要「訓練」出擅長競爭的下一代,而是以培養出優秀國民為己任。換言之,他們希望小朋友成為更好的人,再由他們手中建立更美好的社會。那我們交給下一代的未來,又是甚麼模樣呢?

也許,我們正活在最後一個能拯救人類免於氣候變化而滅亡的時代。你的孩子以至他們的孩子將來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取決於你今天的行動。《自己地球自己救》證明了,一個人的力量並非微不足道,你也能改變地球。問題是,你決定怎樣做?

發展


儘管擁有 怕一切變得罕有

每次來到粉嶺都是這種感覺

沿沙頭角公路流水響路附近一路走回市區,經過軍地龍躍頭文物徑入口,轉入馬適路,再一次來到馬寶寶社區農場守護的馬屎埔,一邊是荒廢泥地,圍上鐵網,放了幾架鏟泥車,另一邊就是墊高幾層的私人屋苑。

這類樓盤從地面到三至四樓一般都是小型商場、停車場或會所,住宅的一樓已離地至第七至八層。這類建築是一種「固步自封」的風格,讓外面的人與屋苑擁有者相隔一磚石屎,可能讓裏面的人有種優越感,「擁有」而與眾不同;外面的人看著冷氣槽、保安守衛、人工叢林,只能遠觀,不能相見。社區就是如此裏外相隔,石泥對立。

那塊農地、鄉村,「聽說」被發展商迫遷,卻有一班人一直守護、經營,他們提倡「永續農業」、「本地生產」,希望有一天,可以得到應有的生存空間,可以讓這片土地長久經營下去,這個想法其實也是為城市而做。

何謂「城鄉共融」,城市只是為了得到而換取,以為以金錢、物質就可以「等價交換」一些原始生活、自然環境、基本尊嚴,以金錢補償了他人「損失」,又以甚麼來補償「自然」的損失?

城市人,營營役役,為生活而奔波,這是你們想要的嗎?
城市物質富裕,到處充斥誘惑,彷彿窮一生都無法享受得完,但是快樂要用多少的犧牲來堆砌呢?
發展是否可以解決問題,如果這是為了下一代,下一代的環境被這一代消耗,還有甚麼可以發展?

鐵塔以下青翠山嶺 化作了石油站
鐵塔以上一對鸚鵡 也要各自逃難
鐵塔以下都市璀璨 根本不懂感嘆
花瓣吹散 誰在乎誰著眼

聽說發達只有興建 蓋夠八十層吧
聽說過活只有改變 變到再沒童話
聽說進步 黑臉琵鷺儘管犧牲一下
牠一張臉 已給你記憶風化

櫻花迫於遷往悄靜月球 天高海闊珍惜不夠
雛菊都給安葬以後 換到繁榮誰來內疚
只許燈飾普照地球 不許花園開墾幾畝
鮮花死了 至感慨愛得不夠

這個四月相對乾燥 吻到有裂痕吧
這個八月天氣很冷 再見快樂炎夏
聖誕晚上感到炎熱 儘管燈飾優雅
當天飄雪 你可會有些牽掛

櫻花迫於遷往悄靜月球 天高海闊珍惜不夠
雛菊都給安葬以後 換到繁榮誰來內疚
只許燈飾普照地球 不許花園開墾幾畝
鮮花死了 至感慨愛得不夠

櫻花迫於遷往悄靜月球 天高海闊珍惜不夠
繽紛煙花閃照過後 望見層層浮雲漸厚
開採山丘斬去木頭 花開花落不可拯救
儘管擁有 怕一切變得罕有
即使擁吻 怕空氣已不足夠

曲: Eric Kwok 詞: 林若寧 唱: 李克勤
花落誰家


Oct 18, 2016

壽命


街燈的燈泡壽命有多長,怎麼從未看見它們壞掉有人逐顆爬上去更換。

一條隧道的壽命有多長,會不會有一天沒人用的時候塌下來,或者壯草從歷青底下冒出來,將整個空間埋沒。

棉衣的壽命,穿著、洗濯、烘乾、穿窿…哪一天會薄到完全分解。

膠飲管,石油提煉品,不能自然分解,丢到海洋,漂到荒島岸邊,任由風浪拍打,一直一直,直到幾百年後,可能依然是一支飲管…

人的壽命,短短數十年,如此心思細密,如此執著,建設、破壞、修煉,最後歸零,皮肉分解,骨頭化灰,就像從沒有出現過。一百年後的人,沒有見過這一代的人,他們看到的山嶺、水流、雨水、白雲、貓狗,仍是如此運作。

對於自然,我們所見的一切都太短暫,瞬間轉逝。對於自然,他的壽命可能剛到達盛年,他仍有壯年、老年要去面對。他一個呼吸,為大地帶來震盪,為火山口帶來煙灰。或許他無為意眨一下眼的風暴,有幾多百萬人不用上班待在家,正如我們為了生活打拼,也無瑕去看顧心靈,平衡健康。

一隻夏蟬,過了夏天不會再聽到牠,牠的生命延續倚靠繁殖,沒有別個選擇,牠們清楚自己的壽命,自己的目標,自己生存的角色,牠們煩惱的,就只是這個夏天怎麼撫育孩子。

莎士比亞的劇本、莫內的睡蓮、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牛頓的萬有引力,存在已有一世紀,比任何人長壽。或許它們可以一直流傳下去,只要人類一直生存,只要它們夠經典。作為人,我們無法與自己的壽命作對,但可以以創造的思想,讓它們流傳人間,給後代參考、欣賞。

萬物有始有終,都有其壽命,借佛家講法,緣起緣滅,自有定律。我們的煩惱、感情、理想,也是緣起緣滅,於時代洪流,或許沒有擔當甚麼角色。珍惜,此刻看見的、可擁抱的,或者就是我們可以做的,應該做的事。

「二百年後這裏甚麼也都不是,宇宙裏有甚麼不是暫時」
九龍公園游泳池 - My Little Airport


Oct 4, 2016

world animal day


「世界『動物』日」帶出的其中一個問題應該是,
「人」為甚麼要吃肉,
要不要吃肉,
不吃肉「人」失去了甚麼,
吃肉的感覺是怎樣,
「動物」的感覺是怎樣